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。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,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,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,因此,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。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,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,因此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。
家庭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。有的父母过分溺爱,百般呵护,视孩子为掌上明珠,养成了孩子“唯我独尊”的心理,遇到挫折时便无所适从;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专制,或者要求过高,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陷入了”爱的误区“,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,隔阂加剧;有的家庭气氛不和谐,或者经常发生冲突,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,给他们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,诱发心理问题。
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,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。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,心理极度紧张,可能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,或者产生焦虑、苦闷、压抑、恐惧等不良心境。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唯一的出发点,而被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。
1.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,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,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。
2.要重视孩子美好的心灵。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关心,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,帮助他们发现爱好和兴趣,从而指引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。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。
3.要倾听孩子说话。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,家长常跟孩子聊天,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,让孩子敞开心扉,尽情表达自己,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,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。当孩子说话时,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、最温馨的。
4.宽容与约束都重要。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,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。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,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。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,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,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。
5.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,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。有些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,家长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,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,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,树立正确的教育观,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。
学会放松。紧张焦虑是正常的心理反应,可以通过想象、转移注意力、调整呼吸、体育活动、听音乐、唱歌、阅读、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。
与人谈心。有问题要学会求助,在学校可以找老师、心理辅导老师谈心;在家里可以找长辈、亲友谈心;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,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。也可以用笔与自己谈心,通过日记记录心情,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,同时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,不得随意翻看孩子日记。
思维转换。没有最糟糕的事情,只有最糟糕的看法,在面对压力出现焦虑时,要学会时刻提醒自己,把注意力从消极方面转化到积极有意义的方面来,心情自然会豁然开朗。
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。有计划、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,如夏令营、体育比赛、文艺活动等,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,逐步形成自尊、自爱、自信、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,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。